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蔡惠兰) 1月19日,走进新建的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高新区实训基地,处处能见到“厂房”的影子,学校与对口企业仅一墙之隔。
渔子溪湿地公园夜景
产教融合服务,解决企业“用工难”
“实训基地9月1号开始启用,到现在共有三个年级近800位学生,预计到明年到2022年9月份将有1200位学生入驻,全面建成后,入驻师生可达3000人以上。不仅解决能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又能为高新园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泸州职业技术学校高新区实训基地汽车工程部主任李瑞源说,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原因影响,企业订单波动较大,导致阶段性招工困难,根据学校“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要求。我们就通过与企业沟通之后,打通了阻隔校园与企业的一堵墙,开通了学生到企业,企业到校园的直通车。把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放在解决企业在这段高峰期用工荒的难题。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工学交替,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极高的提升,不用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真正实现无缝衔接。
打造泸州职业技术学校高新区实训基地,只是泸州高新区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的缩影之一。
今年以来,泸州市国家高新区为响应泸州市委市政府“职业教育要为园区服务,为振兴泸州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要求,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区,规划500亩土地建设的技术人才产教融合示范区,除有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高新区实训基地外,还有四川三河职业学院高新区实训基地、中国电子(泸州)人才培训中心也正在抓紧建设中,为园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
精准跟踪服务,解决企业“经营难”“办事难”
今年疫情反弹,园区企业受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一定程度造成企业员工返岗率低,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高新区组织泰安卫生院和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企业员工接种疫苗和检测核酸提供上门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因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2021年,高新区主动上门为园区企业集中接种疫苗12次,累计接种6200人次;开展核酸检测70余次,累计检测3400余人次。除此之外,高新区在严格落实“外防输入”要求,在全球疫情肆虐期间,园区企业长江机械公司购买了德国亚瑟克林公司一批生产设备,德国工程师无法入境调试设备,如不及时处置,将对企业造成近1000万元损失。高新区立即对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有效防控举措,最终确保德国工程师顺利入境完成进口设备安装调试,切实解决了企业生产困难。
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高新区党工委专项研究,不断强化主体责任,纪工委通过成立督查暗访、同办事群众(企业)座谈等方式,严格督促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积极督导推进“一窗通”“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互联网 政务服务”。目前,高新区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的167个工作日压缩到了59个工作日,商事登记“多证合一”整合了15个部门的33个证照和备案事项,大幅提高了企业入驻的审批效率,优化了对企业服务意识。如:2020年中国电子签约高新区,合作建设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高新区管委会明确一名班子成员牵头,成立专班,为入驻中电子园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中电子数字经济港交付仅3个月时间,就迅速落地企业10余家。2021年9月,中国电子数字经济生态大会在泸举办,高新区管委会抽调30余名干部,全脱产支持大会筹备和服务,保障了大会顺利举办。
泸州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
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
冬日暖阳下,粉黛乱子草一片粉红,湖面波光粼粼,泸州渔子溪生态公园里,处处是美景,迅速成为了市民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渔子溪生态公园,包含了北湖、南山、西溪、东河四大景观,以及健身步道、游玩项目等。随着公园里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这里已形成周末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多种新消费业态,呈现出“城水相依、人水相亲、水清岸绿、乐水宜居”的城景融合效果。然而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洼地带。
建设宜居宜业环境。2017年,高新区按照海绵城市发展要求,委托北控水务牵头,对渔子溪水系进行防洪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同时将水系生态功能与周边城区发展协同考虑,一体化运营管理,构建渔子溪生态公园,
建成300亩水体的渔子溪湖,配套建成儿童游乐场、熙熙庄园火锅等消费场景。
提升医疗教育水平。争取地方专项债券资金,启动高新区人民医院建设,进一步夯实园区医疗保障水平;引进泸州七中建设高新区学校,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2021年共协调解决25名适龄学生就读高新小学和高新学校。开展“解决群众关心的十件实事”行动,对辖区内路灯进行逐一检查,累计发现并及时整改11处路灯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较大的金科与蓝光2个小区进出口路灯问题,第一时间组织建设局、建管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启动泰安街道敬老院改建,新建一座标准化敬老院。
“民心守护”工程开展以来,高新区持续提升各项服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从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到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完善等多维度提升园区群众生活品质,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