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基 赵叶芳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随着一场春雨淅淅沥沥悄然而至,全国上下拉响了一场关乎农业丰收的“狙击战”。为确保全年农业稳步增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古蔺县有序落实春耕的发展规划,抢抓农时,如火如荼进行春耕备耕。
近年来,古蔺县加快了农业与现代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衍生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高标准农业创新项目和成果,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的双向耦合。
放眼古蔺上下,各个乡镇紧跟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浪潮,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推动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一批又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和项目逐渐从“落地生根”过渡到“成熟定型”,深度诠释了“科技强农”的现实意义。
茅溪镇:“酱酒”与高标准高粱现代农业园区的双向耦合
“今年,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机器化育苗技术,高粱育苗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我们也希望继续推广和完善机器化育苗技术,打造一个高标准的高粱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古蔺高粱产业发展。”茅溪镇农业农村服务站副站长邹际宇说。
茅溪镇地处边陲之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香醇的茅溪酱酒火速“出圈”,成为了推动古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茅溪镇持续稳抓酱酒基地建设,借助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粱产业,引进了由“内外循环风机”、“喷洒系统”、“遥控遮阳帘”等先进设备组成的智能化育苗大棚技术。
同时,利用物联网温室智控系统精准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极大提高了高粱的育苗率,推动了高标准的高粱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建设。如今,茅溪镇也在规划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预计今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000余亩。
双沙镇:“油菜花”为高标准旅游产业锻造新动能
“趁着周末,我们正好带着一家老小来双沙坝子赏油菜花,今年的活动比往年还要精彩,领悟大自然的同时,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果。”泸州市王先生今年又一次带着家人前来双沙镇游玩。
“油菜花开一片黄,蜂鸣采蜜蕊甜香”,此时,双沙镇与诗句描绘的场景如出一辙,近万亩的大规模油菜花正迎来了绽放时节,双沙坝子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菜花节。
“今年将以举办菜花节活动为契机,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推动双沙镇经济发展。”双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伟介绍。
万亩菜花的震撼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体验,吸引了不同地域的游客前赴“双沙之约”。然而,以万亩菜花为基点衍生的“菜花节”,主要得益于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区域化和机械化的集中规划和管理,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高科技农具和设备,打造了一个以油菜花为主题的绿色旅游产业和依托红军足迹为主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大锻造了新动能。
二郎镇:“糯高粱”聚焦多产融合
走进二郎镇,“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的布局已成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显成效,打造了一个优质糯红粮基地,初步实现高粱种植、储存、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糯高粱是郎酒高品质酱酒最不可缺少的原料资源,为了保障第一道原料的补给,我们镇今年将继续重点培育糯红粱,同时发展其他农产品和衍生品,比如甜橙、肉牛和有机农蔬的多产融合。”二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滔表示。
高粱育种。二郎镇供图
近年来,二郎镇持续专注于糯高粱的培育,更是联合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共同培育“郎糯红19号”。除了育种的改善,还采用漂浮育苗、方块育苗、撒播育苗,进一步加强了温度、湿度、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打造了一个以现代数字技术赋能的“智慧农场”,利用手机或电脑全程监控高粱生长,高效助力高粱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二郎高标准农田。二郎镇供图
除此之外,二郎镇还将“第一生产车间”建在田间地头,打造了 “企业 基地 示范村 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促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今年,二郎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持续稳步前进,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以高标准农田赋能,推进全镇的农业生产融合,以农业活力带动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
无论是茅溪镇打造酱酒金色产业,双沙镇锻造的绿色生态优势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还是二郎镇推崇的“多产融合”发展策略,都极大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各领域新质生产力融合互动、耦合共生。
古蔺全县致力于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深化,涉农领域不断突破新瓶颈。一场覆盖古蔺全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方案逐步在各乡镇落实。
据农业农村局统计,2023年全县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建7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新增占补平衡耕地指标630亩,新增粮食产量8500吨。项目区亩均粮食增产50公斤、亩均节约人工成本300元,实现亩均增收500元,项目区地力水平平均提高0.5个等级。
近年来,古蔺县坚持构建以“三色古蔺”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深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实施中央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驾护航,着力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