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老街,老街小事-凯发ag旗舰厅网站

2020-05-29 13:20:03来源:编辑:阮长安

何处是故乡?长江边、白塔下,青石板、旧瓦房。生活在酒城泸州,这片炽热的土地,山水间透着灵性,人文中充满惬意。今天起,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启动“走进老街古巷”系列策划,用镜头和文字,带你重温记忆中的故乡。

 

/items/202005/20052913265422800015f915.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郭荞璐 周梦颖 龙欣雨)泸州,一个名字都会让人微醺的城市;小市,一条老街就会让人怀想的古镇。作为泸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是古巷,也是故乡。

中盐巷

回望历史,小市的存在已近千年。宋朝时,小市是泸州67个草市之一。明《永乐大典》明确记载:“小市,明代称小市厢,在泸州城沱江对岸与长江合流处,人口约‘百家之聚’村落人户稀疏。”

过江楼巷

长沱两江源远流长,方便的水陆交通造就了小市古镇的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大交流、大商贸。忆往昔,古镇的上码头、中码头、盐关上码头、王爷庙码头、豆芽沱码头、洞滨亭等码头千帆林立;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生发祥的百年窖池里酒糟飘香;宝莲街、盐巷子、转角店、过江楼、什字头等巷子里贩夫走卒摩肩接踵……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和发达的古代物流业,催生了小市古镇经济的繁荣。

中盐巷

现如今,再来小市,红色的“拆”字印满了青砖白墙,街头巷尾还零星居住着几户人家。车马喧嚣不再,人声鼎沸不复,唯有窖池里飘出的酒香,继续陪伴这数百年的老街古巷。

走在小市街道的各条老街旧巷,处处都能领略泸州老城的痕迹。传统的民居建筑、木板铺面、石牌坊大院、石板路面、小青瓦房……早些年,这些街巷是苦力们运盐巴进仓的小路。

横街子街

【盐巷子巷】

苏轼在《蜀中盐说》中记:“自庆历、皇祐(1041- 1054年)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圆刃,凿碗大,深者数十丈。”宋绍兴六年( 1146年)泸州淯井产盐41.9万斤,南井产盐41万斤。

大诗人陆游为此留下“长筒汲水熬霜雪”之句,赞美江阳之筒井之盐。明清两代,泸州成为四川盐运四大口岸之一,泸州(淯井)、自流井、犍为、富顺、荣县之盐船载泸州后,再中转至清朝设立的“永岸”、‘仁岸”,发往云贵诸省。

中盐巷

一年四季, 小市这条巷子为云南、贵州、湖北运送盐的人川流不息,时间长了,人们将这条小巷称之为盐巷子。巷从江边的码头至大街,人们把长250余米,宽不过5尺的小巷一分为三,成为上盐巷、中盐巷、下盐巷。巷中有院,院内人家少则三五户、多则十多户,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世代相传。

青石板,接官亭,造就了宝莲街的独特。相传,古时泸州的州官上任,必会先到宝莲街的接官亭下榻,再下到渡口乘船进城到衙门赴任。

【宝莲街】

宝莲街南连转角店,上接今抚琴路,全长达600余米,宽6米。路由青石板铺就,是至今小市保存最长的一条古老街巷。宝莲街因王藩臣在三华山建宝莲寺而得名。

宝莲街

宝莲街始建于宋元时期,当时人们叫它土漕口,是泸州下走重庆、上行成都的必经之道。历史上,宝莲街为州官迎送朝廷官员的官道。这条管道的形成得益于明清时泸州水运的兴旺、商贸的繁荣,以及朝廷改民运川盐为官运的举措。据考,这条土漕口易名为宝莲街是明万历年间的事。

转角店

宝莲街的民房依三华山、马鞍山而建,一楼一底或平房。楼下是铺面,楼上是卧室。现在的宝莲街早已失去往日的繁华,成为充满历史的沧桑,十分安静的一条老街巷。宝莲街已成为泸州重点保护的古驿道。

转角店

过江楼,旧时官道入城,从宝莲街下来,过江楼是必经之处。普通的巷子聚集了民居、酒作坊、道观、教堂,巷子深处,一户老式宅院曾经还有过江楼幼儿园。

【过江楼巷】

过江楼巷:北连什子头,南接劳动街,长150米,巷道内尚保存有许多百年历史以上的老宅深院,是泸州市现如今保存较为完好,且有居民居住的老巷之一。

过江楼巷

从劳动路进入巷子,显得特别宁静。巷子口的绿树下停放着一辆板车,忽有一阵笛音从前方巷子里传来,正是这板车的主人张维友所奏。今年63岁的张维友,满头白发,是回龙湾商城的一名搬运工,平日还捡点废旧物品补贴家用。他手里的这支竹笛,是他闲暇时慢慢摸索做出来的,如今正在试音。坐在门边,身后是杂乱的编织袋、塑料瓶,他对着空荡的过江楼巷,缓缓地吹出阵阵笛音。

“这是我的爱好。”数百年过去,虽然过江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过江楼巷里的人,仍在生动、浪漫地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视觉焦点
    排行榜
网站地图